序

如膠似漆,形容如同膠和漆一樣的黏結;也形容感情熾烈,難分難捨。從事漆藝的創作以如膠似漆此句話來形容適合不過,每日朝暮都與漆相伴,在這相處的過程中與漆也建立起了深厚的情感,並且對之不覺疲憊與厭倦,無窮盡的技法學習及研究,讓人著迷.
學習及創作漆藝作品逾十年,漆藝創作一路走來,也經過了許多起落,風格及創作方式也有所轉變,至今開始走出了自己的風格,將漆藝從傳統器皿的創作轉變為不規則形體物件,希望漆能夠有更新的創作方式,也能夠更推廣至生活中,將其無限的可能性發揮得更多,也許無法將其奧秘完全透徹,但期待能夠發掘更多的方式來進行漆藝。
主要作品以脫胎方式來進行創作,脫胎是將胎體黏上布胎再補土後取出最內層的胎體,此技法難度高於一般胎體上漆,也相對更耗時費日,特別於取出內胎過程,如何將內胎與布胎完整無損的分開更是需要長時間的研究與嘗試;雖然需要更長時的時間製作,但脫胎技法作品內部只留下布及漆,能夠讓作品更為輕巧,這是脫胎作品的特色。
而靈感上,由於愛好自然,取材大多來自山水動物,尤以台灣自然景觀及物種為主,利用漆將台灣之美以不一樣的角度呈現給觀者,體會不同的台灣之美;也許這也是一種身為台灣本土漆藝師的使命,除了將漆的美帶到人的生活中,也要為自己生長的土地盡一份心,從漆體驗台灣之美。
學習及創作漆藝作品逾十年,漆藝創作一路走來,也經過了許多起落,風格及創作方式也有所轉變,至今開始走出了自己的風格,將漆藝從傳統器皿的創作轉變為不規則形體物件,希望漆能夠有更新的創作方式,也能夠更推廣至生活中,將其無限的可能性發揮得更多,也許無法將其奧秘完全透徹,但期待能夠發掘更多的方式來進行漆藝。
主要作品以脫胎方式來進行創作,脫胎是將胎體黏上布胎再補土後取出最內層的胎體,此技法難度高於一般胎體上漆,也相對更耗時費日,特別於取出內胎過程,如何將內胎與布胎完整無損的分開更是需要長時間的研究與嘗試;雖然需要更長時的時間製作,但脫胎技法作品內部只留下布及漆,能夠讓作品更為輕巧,這是脫胎作品的特色。
而靈感上,由於愛好自然,取材大多來自山水動物,尤以台灣自然景觀及物種為主,利用漆將台灣之美以不一樣的角度呈現給觀者,體會不同的台灣之美;也許這也是一種身為台灣本土漆藝師的使命,除了將漆的美帶到人的生活中,也要為自己生長的土地盡一份心,從漆體驗台灣之美。